一位好媽媽、好妻子、好媳婦應該必需要是什麼樣子?這次節目邀請到一位為愛嫁到英國的全職媽媽Nita來分享自己的故事!沒特別想要有小孩的Nita,在先生、家人的期待下決定生育,沒想到自覺身體健康的她,兩次生產過程卻經歷難產、妊娠糖尿病、腹腔長腫瘤、產後憂鬱等等的身心健康考驗。辭職成為全職媽媽的她,生活重心全圍繞家庭,卻因感受不到與小孩的連結與愛,背負著深重的愧疚與罪惡感,種種壓抑住的情緒成為濃重的烏雲,使她看不見自己的價值與活著的意義⋯⋯。後來遇見的生活教練,提供了她一套『思想力量的金字塔』和各種心態轉念的工具,讓Nita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不再與其他人比較、減少了自我質疑、建立起自信,不再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讓她在混沌的生活中看見一條可以往前走的路!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Nita是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與價值、檢視標籤與信念,並從迷惘中看見自己的力量與改變生活的潛力!(延伸閱讀:人生卡關了怎麼辦?生活教練帶你緩解焦慮找到突破點!)
Nita的個人介紹

大家好我是Nita,八年前為了結束與老公James遠距離的交往,來到英國工作定居而後結婚,現在是專職陪伴與教養二個孩子的全職媽媽。
第一次生產的難產經歷
其實原本我的人生規劃中並沒有想要有小孩子,但我老公的人生夢想中希望有一個完整的家庭,相愛的老婆跟二個孩子。在我們結婚兩年、被雙方父母跟親戚們催促生小孩,加上知道老公會是個好隊友的情況下,即便心裡有些不安,最後還是做了懷孕的決定。 在英國我選擇台灣比較少聽到的「水中生產」,生產的過程中沒有醫療介入,也就是生產時沒有醫生跟護士在旁邊陪同。但因為生產過程寶寶胎心音下降,緊急從水中出來送到有醫療介入的產房,生產經歷了肩難產、三級撕裂傷、失血500cc,在寶寶出來後,我完全沒有一點感動的感覺,就算是skin to skin及親餵時,心中一點"啊!這是我的寶寶"的激動都沒有,只有一個念頭:「終於擠出這個大臭臭了!痛死我了!」對比之下,James則是激動到哭的連話都說不完整,滿滿的父愛大爆炸!
陷入產後憂鬱而不自知的日子
在英國沒有嬰兒室,生產完隔天就直接出院了,我們一下子開始了手忙腳亂的育兒生活。身為新生父母的我們,什麼都不懂,寶寶哭了也不曉得要如何安撫,很崩潰。在我產後惡露快結束時,竟突然大量排出了大血塊,便緊急送醫手術、住院三天,還輸血4大袋。我原本是個很少生病的人,卻在生小孩經歷兩次生死交關,於是面對有小孩後的生活,我感到很悲傷很痛苦。 我當時還不曉得自己其實陷入了產後憂鬱,不但感受不到跟小孩之間的連結,也感受不到旁人給予的鼓勵與支持。後來請了保母來幫忙,我才開始慢慢了解如何照顧小寶寶,也因為有保母的幫忙,我重新回歸健身房運動,保有自己的Me time,那是我當時最快樂的時刻。表面上看起來一切好像沒事了,然而在內心深處仍然會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徬徨,尤其發現自己缺乏母愛,我會有很深的罪惡感。為了不讓James及親友擔心,我選擇把這份情緒藏起來,藏起來的還有生產時的那段痛苦及大出血送院時的恐懼,我不知道怎麼排解這些情緒,很會裝灑脫的我,只好假裝一切都沒事了。
第二胎意外地患上妊娠糖尿病、產後又發現腫瘤⋯⋯健康大失控的無助經歷
我和James都生長於有好感情手足的家庭,於是我們又計畫生第二胎。原本自覺身體健康、體重又控制的很好的我,卻在懷孕過程被醫生告知自己患有妊娠糖尿病,當時的我感到很自責,竟然連自己的健康都無法控制,還可能會連累小孩,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媽媽,保護不了寶寶⋯⋯。於是懷孕過程我很努力控制飲食,保持血糖平穩的狀態,有幸最後生下寶寶是健康的! 產後三個月我感覺身體不太對勁,但因為封城的關係,不能去醫院檢查,拖了好一陣子才檢查出左側腹腔靠骨盆處竟然長了一顆10x12cm的腫瘤,那是依賴我餵母乳時分泌的賀爾蒙而生長的腫瘤,幸好是良性的便做了手術切除。當時住院的我感覺像在度假,可是腦袋卻一直轉個不停:想到出院後得照顧二個孩子、又搬到新的地方要重新開始,環境不熟悉,又因為腫瘤關係打亂一切生活步調⋯⋯,各種焦慮的情緒不斷醞釀無處排解與抒發。善於裝瀟灑沒事的我,情緒漸漸無法完全被壓抑住,我開始會對孩子沒耐性又急躁、晚上也無法心平氣和地面對James,我開始覺得生活索然無味,這個世界有沒有我的存在好像都沒差。我整個人像是被困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裡無法動彈,低潮期愈來愈長,我才發覺原來過去一直被我壓抑下來的情緒,並沒有不見,它們可能隨時會在某個時機點爆發出來⋯⋯。這段過程就像Peipei在女子健心療書會中分享的書籍:『遇見未知的自己』中所說的:
很多時候,當我們感覺很不好時,會一直想要從這個泥沼中掙扎逃脫出來。所以我們會藉由很多的逃避策略,不去面對它而壓抑,否定,排斥⋯⋯。但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
生活教練將曙光帶入了黑暗,利用心態工具一步步找回對生活的希望與掌控感
陷入低潮的我,開始想要尋求幫助,剛好有個機會參加了一位生活教練開設的免費線上工作坊。生活教練在課程中提到,大腦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器官,就算只是用“想像力”,也能影響你的實際感官體驗。例如你可以閉上眼睛,想像現在有個檸檬在你面前切開,你舔了一口,是不是馬上會覺得嘴巴很酸,唾液都分泌了?這就是Power of your thought (思想的力量)。 這個思想的力量也可以轉換為一個金字塔型,由塔尖至底部是:
- 結果(results),
- 行動(action)/心態(mindset),
- 觀點(view)/意見(opinions)/信念(beliefs),
- 價值(values)/優先順序(priorities)
- 空間(space)

生活教練的帶我們做的第一個活動,就是按金字塔的由高至低,列出為什麼會覺得困在目前的生活,
💬 原本的信念:
我自己列出了以下的內容:
- 結果:對現在的生活很困惑,不知道人生的意義,不開心的原因有:沒收入,沒有親近的朋友,對自己的英文社交能力沒有自信,沒有在英國紮根的感覺,生活中只有孩子沒有成就感。
- 行動/心態:在英國沒有紮根的感覺,而特別想念台灣的一切,會一直想跟台灣的親友們聊天,逃避自己的原本生活,但看到臉書上親友出去玩,心裡又會產生嫉妒,覺得不平衡,這個行為讓我更不快樂。心態上我太專注於別人所擁有的一切,看不到自己所擁有的,比較自己與他人的生活。
- 觀點/意見/信念:我必須要比別人強,不能被比下去,但我給自己的目標都是建立在別人的生活成就上。
- 價值/優先順序:比較心態,讓我只想著別人的生活很成功、很美好,而自己卻很失敗,什麼事情都完成不了,生活只剩照顧孩子,沒有自我的價值。
- 空間:我沒有留給自己的一個放鬆的空間,只想著如何讓我的生活不要失控,但急躁的後果,反而更加無力;孩子要聽話不要吵,吼他們的結果就是他們大哭,得花更多的時間安撫他們
列完這些生活的失敗與失望狀態後,我整個人感覺更沉了,意識到原來我真的這麼沒用,什麼都做不好⋯⋯。
💬 想像一年後的生活:
此時,生活教練讓我們閉上眼睛想像一年後的生活,想像一年後約生活教練到咖啡店分享自己的近況,有什麼是你希望一年後的自己已經達成,並且可以很開心分享的事情?我自己想像出:
- 結果:因為我很喜歡運動帶給我的快樂,所以我希望一年後的我能變得更結實、體能變得更好;我也認識了有共同興趣的朋友,不再害怕用英語社交;有更多的人受到我IG帳號的啟發也開始做此事改變自己;甚至拿到教練執照,開始訓練/幫助別人變的更好,有自己的收入。
- 行動/心態:加入健身房,與人聊天,我列出一些行為可以讓我達成我想要的結果;心態上,不再猶豫不決,不要持續的自我懷疑,不在乎別人批評自己,停止羨慕他人的生活。
- 觀點/意見/信念:我可以做到我想做的事,我可以只專注在自己身上,我可以在運動健身這方面做到自己想要的成就,我可以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
- 價值/優先順序:愛自己,相信自己,建立自我信心,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不是自私的表現,反而能增進家庭氣氛的和諧。
- 空間:要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時間,能夠安靜的與自己對話,放鬆身心。
一步步實踐,往想要的生活邁進的過程
當我寫完想像中一年後的生活,我感到熱血沸騰,非常想要立刻擁有未來版本的那個生活!於是我突然發覺自己也是一個有想法的人、也能有自我期許,而我未來的生活也可以不用像現在這樣憂鬱。這讓我想到當我們運動時,會想找健身教練協助自己不足的地方,那當我們心靈需要協助時,為什麼卻不敢找心理諮商或是其他人的協助?為什麼要羞於開口自己需要協助?於是我開始跟生活教練合作,讓我可以持續保持這個正能量的Nita,希望生活教練能一步步引導我達到嚮往的生活!以下是我實際與生活教練合作的過程:
1. 了解自己:剛開始的課程是非常沈重的,因為我需要把過去到現在累積的所有負面情緒,全部都傾瀉出來。當時我告訴生活教練一個困擾已久的想法:「我沒有像其他媽媽那樣的愛孩子,這讓我很有罪惡感;我無法像其他媽媽一樣把孩子擺在自己之上,我無法對孩子有耐心,無法對他們輕聲細語…。」
2. 意識與指認舊有信念的來源: 當我訴說完這些造成我心理壓力極重的想法後,生活教練開始對我進行心態/信念矯正。她問我:『其他媽媽是誰?其他媽媽做法對你有這麼重要嗎?為什麼我會這麼覺得?是誰告訴你一定要立刻馬上第一眼愛上孩子的?』這一連串的問題,讓我有了更深層的思考:「對呀!我為什麼會有那些信念跟想法呢?」挖掘之後,才發現這些都是從各種社交媒體潛移默化而來的。
3. 重新建立新的信念:這時生活教練又問:『什麼是你想要帶給你孩子的信念?你想要讓孩子成長為什麼樣的人?這些不應該是旁人灌輸給你的想法。』我當週的其中一項功課就是:想想自己的生活中,還有什麼是受到外來環境的洗腦,導致自己對那個信念深信不疑,從而質疑自己不夠好的?
4. 列出一年後的目標:再來我們開始設定一年後的目標:「一年後的我想要達成什麼目標?設定的是“自己要的目標”,而不是他人要求我達成的目標。」生活教練提醒很重要的一點:不要有壓力覺得一定要達成設立的目標,即便這個目標依照自己面臨的生活有所改變也沒關係,更重要的是重視執行的過程!
5. 了解目標背後的原因:想要達成目標,得要有動機,但有時候會覺得突然沒有動力了,此時就要想想你當初立定這個目標背後的原因:『為什麼你想達成這個目標?為什麼達成這個目標對你這麼重要?為什麼?』就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深入找到最核心的答案!這個答案會幫助你在未來受挫想放棄時,重新回想起核心的初衷,再產生出往目標邁進的力量。
6. 設定每週的挑戰任務:在我寫的憂鬱生活的Power of thought版本中,有一項提到我無法紮根在英國,是因為我沒有太多朋友在這裡,而且對自己的語言能力很沒自信。所以我們每堂課會設定一些小挑戰,像是帶孩子去公園玩時找其他的父母聊天,或是去健身房運動時找其他健友聊天。 在進行每週挑戰前,生活教練會先幫我清除自我質疑,建立自我信任。像是我擔心跟別人對談的過程中,他們會不會無法了解我所說的意思?會不會覺得我的想法很奇怪?覺得我很難聊?生活教練便問我:『這些他人的想法有這麼重要嗎?如果他們無法了解你所說,你可以再說一次;如果他覺得你的想法很不同,那又如何?那也是他個人的想法,而不是你的問題。覺得難聊,可能就是你們聊不來,又不是要共度一生的人,聊不來你們之後可能也不會再見了!所以這些都不是阻止你不去嘗試的原因。』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都是自己想像出來嚇自己的。
沒有人不怕失敗,勇敢去做的人也會感到害怕,但真正的失敗是根本沒有嘗試過。
7. 任務完成後,給予獎勵、肯定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每週挑戰成功後,需要給自己一個獎勵!在愛自己的語言中,其中一項就是接收禮物,就像小小孩在練習使用小馬桶時,父母們通常會很誇張的讚美他們,或是買個小禮物鼓勵他們的小成就,當小小孩們受到這些獎勵/鼓勵後,就肯一試再試,不怕失敗。但當我們長大後,反而失去了給予自己獎勵的能力,所以在我每週挑戰成功之後,我給自己的獎勵是去舒壓按摩。
8. 害怕前進時,想想自己的初衷:如果在去嘗試一件事之前,又突然感到害怕了,生活教練給了一個建議:「想想做這件事情背後的原因、完成後會帶給你的情緒,讓這些原因戰勝你的恐懼!」我們要常常練習撕掉貼在身上的舊有的束縛,重新給那個信念一個正面的能量;例如:我以前覺得哭是懦弱的表現,現在就改變為:哭泣是被允許的,它不是懦弱而是情緒的發洩;失敗是可接受的,它不是沒用的表現而是勇於嘗試後的證明;這件事雖然讓我很生氣,但我決定不被它影響我接下來的一天⋯⋯。 這些方法幫助了我非常多,它讓我傾聽了內心的聲音,讓我不再與其他人比較,減少了自我質疑。在不斷練習後,我開始相信自己是可以讓自己的生活變好的,也開始建立出自己的自信心,不再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讓我在混沌的生活中看到一條可以往前走的路。
最後想送給大家的一段話
不管你身上有什麼身份:媽媽,妻子,媳婦…,千萬不要幫自己貼上了社會給你的標籤,不要在意一定必須要怎麼做才是好媽媽,妻子或是媳婦;你還是你,你能有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順位,這不是自私,而是愛自己、照顧自己的表現;當你都無法好好愛自己、照顧自己時,又能帶給你關心的人什麼能量呢?
來這裡找Nita👉🏻IG:@nita_huang93
Post Views: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