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項統計指出,我們現代人每天接收資訊量是古代人(1000年以前)信息量的一百萬倍,比 1986 年要多五倍,相當於讓我們一天閱讀 174 份報紙!隨著社會迅速發展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越來越高,科技越來越發達與方便,可是,人的素養、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卻逐漸下滑,越來越多的現代人都深受身心疾病所苦。這是因為我們每天接收的大量信息內夾帶著各式各樣的價值觀,如果我們不懂加以篩選與深入思考,就很容易活在他人與社會的期待下,將他人告訴你的「理想人生範本」套在自己身上,每天汲汲營營、迷惘、焦慮、困惑⋯⋯,即便感到不舒適也逼著自己必須麻木,離真實的自己愈來愈遠。 (延伸閱讀:每個「過度」的努力,都是傷的證明。你害怕停下來,就要面對不夠好的自己)
為什麼分享這本書?
2020年疫情爆發之後,在混亂變動的時代下,許多人轉向追求內在的平靜與提升,我也在這個時間下接觸到了《僧人心態》(Think Like A Monk)這本好書!這本書的作者是被媒體喻為「數位世代心靈導師」的傑.謝帝(Jay Shetty)。他從英國前十強的倫敦卡斯商學院畢業後,不是和一般人一樣直接到知名企業工作,而是到印度當了三年的吠陀教僧人!當時身邊的家人與朋友都認為他瘋了,他說這是當年做過最難,卻是最正確的決定,因為後來他回到英國後,將在印度道場中「出世」的歷練、悟出的人生哲理與智慧,結合他的商學能力、口才、創造力,用「入世」的社群媒體傳遞專為現代人所用的方法,成為在社群媒體有超過3,850萬人追蹤、一支影片有4億次瀏覽、獲獎無數、被富比世評選為30 Under 30,當代最具數位影響力的思想領袖!
這本書涵蓋了各種人生面向的課題,沒有深奧的佛法或是宗教色彩,而是用深入淺出的語言來帶領我們這些「凡人」認識僧人修練心智的方法,將「僧人心態」精煉成每天都能實踐的實用步驟,並且深入事物的根本,讓讀者進行深度的自我檢視。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也在於,它的內容從頭到尾都是靜心:讓我們反思自己的信念、價值觀和意圖,了解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做決定、如何訓練心智、如何選擇朋友和伴侶、與他們的互動方式,達到如此深刻的自我覺察,就是修習的目的和回報。
在這次的Podcast節目中,我也找來了同樣身為書蟲的Podcaster:Joyce(一則茶室節目主持人),一起來和大家導讀這本書,並分享我們從書中得到的洞見與啟發!Joyce自從被我推坑這本書之後,她也非常喜歡這本書的一切,甚至還成為了Jay Shetty(以及他的老婆)的粉絲(笑),相信如果你也有追蹤作者的社群或影片,一定也會被他的演說魅力給深深吸引! 我們一致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要靜下心來讀這本書,書中的每句話都會有種瞬間打醒你的感覺,你需要花時間慢慢品嚐與思考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作者也用了「好好呼吸」來作為開頭和貫穿整本書的觀念和靜心實作,因為無論我們遭遇什麼,呼吸都與我們同在,這也呼應了僧人最重要的心態:
「專注於事物的根本,而不是細枝末節或是問題的症狀。」

為什麼要培養僧人的心態?
僧侶是一個時時刻刻用心活在當下,能保持覺知與意識去生活的人。僧人有能力抵擋誘惑、遠離是非、處理痛苦和焦慮、平撫我執的躁動,建立有目的和意義感的生活。當我們自己能開始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什麼、想什麼的時候,就是踏上靈性旅程的開始,接著去練習接受自己、接納自己,慢慢改變自己的一些負面想法,這是處於迷惘、龐大壓力、焦慮的數位世代下,每個現代人都需要的「在世修行」,也是最有效的心靈解藥!
僧心 v.s 猴心
書中提到僧心跟猴心的差異,猴心如同一般最原始版本的人類,沒有經過打磨及自我提升所表現出來的人類本能,例如好逸惡勞、愛抱怨、充滿負面情緒、愛比較等等的行為模式,像是盪來盪去的猴子一樣躁動不安。而這本書帶我們培養僧心的狀態,專注於問題的根源、帶著意圖有意識的生活、慈悲、關懷、合作、有紀律等,跟猴心呈現明顯的對比。所以我們必須要刻意的練習,訓練我們的心智,而修行是一輩子的事情,雖然我們難以去抵抗人類的本能反應或是外界的誘惑,但我們都可以透過訓練去抵擋誘惑,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跟意圖,把自己拉到更高的層次去看待自己的人生。

僧人心態三階段:放下、成長、付出
這本書總共分為了三個章節:
- 放下:教我們認識真我,擺脫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外在影響、內在障礙和恐懼,活出生命真正的意圖。
- 成長:教我們辨認自己真正的人生目的、養成例行習慣重塑生活,學習抽離「我執」的心智。
- 付出:擴大和分享感恩之心,深化與人的關係,服務與愛,過上充滿幸福感的人生。
(一)放下
1.首先你要放下的是:別人眼中認為的你
你是否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你是誰?你真的認識你自己嗎?」以前的我不懂為什麼我們要去問自己是誰,這對我們有什麼樣實質上的幫助嗎?在書中「身份認同」的這一章節開頭引述了印度經典《薄伽梵歌》的一句話:「不完美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勝於完美地模仿別人」我們經常說:要為自己而活,不要為別人而活,但如果我們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要如何才能真正地為自己而活呢?
『我不是我認為的自己,也不是你認為的我。我是我認為你所認為的我。』
作者引述Charles Horton Cooley(社會學家)的這句話極為震撼,讓我們在閱讀的開始竟然就卡住了(笑)。其實我們都困在自己的大腦裡,我們活在二度反射出來的形象中,努力去活出一個「假我」——是自己編造出來的身份,目的是打造並維護最吸引他人關注、最偉大的全知的我。除了讓我們自己活得很累之外,也讓我們困在自己的“我執”中,迎合他人、與他人比較、拚命想贏過他人,因而失去了成長的機會。如果你想找尋到真正的自我,第一步就是從觀察自己開始。
「你的外在身份就像一面灰塵滿佈的鏡子。第一次照鏡子,看不到被掩蓋了的真我和價值。清除這層身份可能會感到不愉快,但唯有灰塵消失一後,你才能看到自己最真實的樣子」
我們每一天都會沾染上各式各樣的“灰塵”,清理這些“灰塵”的過程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過程也可能會刺痛我們讓我們覺得痛苦不舒服,但唯有好好清理之後,才能回歸到最自然、最放鬆、最平靜的樣子,這時候的你不用成為「誰」,不需要刻意迎合他人,做出某些行為、說出某些話。僧人心態也告訴我們,在觀察中要了解這一切都是中性的,時時刻刻練習覺察,不要帶著批判之心,久而久之就會浮現出真實的自己。

2.審視自己的「價值觀」
我們以為很了解自己,但其實我們經常無意識地吸取來自四面八方的價值觀,根深蒂固地植入心中成為我們的個人信念以及自動化模式習慣。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做紀錄,客觀地觀察自己:試著列出自己的價值觀,並且排定優先順序,觀察自己的生活,把時間、金錢都花在哪?你花費最多時間的領域,應該與你最重視的價值吻合。如果不符合,也可以知道要如何調整,日後更可以主動塑造環境,接近價值觀相近的人事物,讓自己更符合自身的價值觀,不用勉強自己活在假我的面具中。當我們做好自我的內在淨化,保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時,就能「開啟」有意識的生活,活得更明白清晰!
3.辨認「負面情緒」,與之和平相處
人有三種核心情感需求:和平、愛與了解,我們的負面情緒都跟這三種需求之一遭到威脅有關。如果我們置身在滿是八卦、衝突和負面情緒的群體裡,就會用這樣的角度來看世界,抱怨與負面情緒會相互傳染而難以自知。我們人無法擺脫所有的負面情緒,只能透過內觀以及更高智慧的視角來覺察自己,留意每一個自己的舉動,觀察後好好地安放。
負面情緒包含了比較、批判與抱怨。Joyce分享自己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處於負面情緒的狀態,每天一醒來就是抱怨與批判,像是有一團黑色的能量包覆著她,走到哪就跟到哪。後來在接觸到《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與《情緒寄生》這兩本書,才了解原來情緒並非只有喜怒哀樂四種,而是有非常多種情緒,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意識到自己再這樣下去不行後,才發現唯有離開負面的環境,才能讓自己好過一點。雖然離開負面環境並不會立刻變得超正面或是非常快樂,但至少不會再增加自己的負面情緒。Joyce發現自己能感到無比喜悅是離開負面環境後的一年,也是開始接觸身心靈、冥想的一年。當時她成為了一位內容創作者、Podcast節目主持人,開始採訪各種領域的來賓,在每一次採訪結束之後,都充滿了正能量與動力!很印象深刻的是,有次她去台北工作完回到家看到了好美的晚霞,便從心中由內而外地覺得這世界好美好美,在公園踢球的小孩也好美,當時Joyce才知道自己懂得放下負面情緒的能量了。
我們要做到自我覺察,帶著覺知去生活,不要去逃避任何的情緒,並懂得面對與寬恕。祝福讓你感到痛苦的人事物,放下它,也不要忘記原諒自己的過去和不完美的自己。

4.放下錯的「恐懼」
通常會讓我們感到恐懼都是害怕一些不熟悉、未知的事物,簡單講就是我們在自己嚇自己。但我們經常搞錯了恐懼的對象,也就是對「恐懼」本身太過恐懼,忽略了恐懼有時也能幫助我們燃起行動、跨出舒適圈去成長。書中提到了科學家在美國的沙漠建造一個理想的生物圈,試著建立一個「完美的溫室」,使用純水、純空氣,並把濕度、溫度、照度都控制在最理想的狀態,但是生物圈中的植物長到一定的高度就會傾倒,原因是生物圈中缺少了關鍵要素:「風」。在自然環境中,樹木受到風的吹拂會增加樹的強韌度往深處扎根,加強穩定度以回應風的壓力和擾動。所以學會面對恐懼,是生命成長的要素,逃避只會讓你恐懼的對象滯留的時間更長,當我們對守舊不變的恐懼大於對改變的恐懼時,我們就會改變。在恐懼情緒出現的時候,先冷靜下來,好好地看著它面對它,挖掘我們到底害怕的是什麼,看清楚之後,就能消融恐懼、對症下藥。
人們恐懼的源頭也經常源自於自己的執著,我們太緊抓著自己的想法、害怕改變,僧心要我們學會放下,明白萬物都是短暫、無法帶走的,並且好好享受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5.辨認你的「意圖」
有四個基本的驅使動機會影響我們做事的永續力:恐懼、慾望、責任、愛。大部分的慾望都是能代表成功的東西,像是年薪多少、擁有房子、車子...等外在的物質,但成功不等於幸福,那只是外在事物的幻象而已。
幸福是讓你想起會微笑,讓你由內而外感到溫暖、喜悅的一種情緒。
不必刻意追求幸福和快樂,而是追求有意義的生活所帶來的滿足感,你可以多累積精神的財富,品格、善行、靈性的智慧...等,幸福就會自然到來。有意圖的生活就是時刻覺察自己此時此刻的覺知正在做什麼?品嚐什麼?聞到什麼?你的五感所感受到什麼?並不是進到自動導航模式,而是找回自己的駕駛權。
(二)成長
1.活出你的「法」:結合熱情、專長與意義

書中提到一個字 「法」,有點像是當我們在做自己熱愛的事時,進入到心流狀態的自己,我們會忘記時間,享受其中,完全的沈浸在現在正在進行的事物裡。「你的法不是熱情和技能而已,而是為人服務的熱情。熱情是為了自己,目的是為了別人,而當你把熱情用來服務別人時,熱情就會變成目的。」
2.設計你的一天,重塑你的生活
地點是有能量的,時間是有記憶力的。從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找到一些新發現,將一些物品擺放改變一些組合,來讓長時間待的環境有點換然一新的感覺。因為一成不變的空間很容易讓我們變得一成不變,也就會讓我們很容易就進到自動導航模式,認為所有事情都是理所當然,或習慣性的不活在當下。但如果我們有意識的做點小改變,並且帶有覺知的感受每一天,同時也是鍛鍊自己學會成為自己生活的駕駛員。
3.駕馭你的「心智馬車」
假設我們的心智是一輛五頭馬車,馬車是人的身體,五匹馬是人的五個感官,韁繩是我們的心智,馬車伕代表理智。一個沒有受過訓練的馬車伕,在工作的時候常常昏昏欲睡,放任五匹馬掌控韁繩,在不加控制的情況偏離軌道,享受短暫的快樂和滿足;而有受過訓練的車伕是清醒、覺察、專注的,運用心智的韁繩,仔細引導馬車朝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只有抽離才可以讓我們真正控制自己的心智
我們可以開始訓練覺察能力,專注在每件事情上,感受我們吃下的每口飯,觀察路上的人事物,覺察自己情緒的波動。並且練習重塑框架,把原本對自己說的負面的詞語轉為正面的鼓勵,外在的形象是內在的投射,好好審思你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我們都對自己太嚴格,而沒有好好地對待自己的感受。
4.放下「我執」,保持謙卑之心
我執會讓我們戴上一副面具,竭盡所能想引人注目,膨脹自己想展示自己是最偉大和最聰明的人,然而這樣不加約束的我執,反而會反過來傷害我們。
我執會透過身材、教育程度、資產、宗教、種族、國籍、汽車、衣服等等,對自己和他人進行高低優劣的排名,極盡一切所能的對別人做不利的批判,只因為他們跟自己不一樣。
如果我們不喜歡一個人的某些特點,通常都是因為這項特點反映出我們自身的警語,有可能是自己不願意去面對的缺點,也有可能是自己缺乏的特點,這時他人有這個特點後,你就會感到嫉妒或不平等,因而不喜歡這個人。但批判就像是一面鏡子,我們說出的話、批判的想法,反映出來的都是自己。這時要學會放下執著,不要把負面的事情一直留在心中,而是我們要記住他人的好,我們也要謙卑的忘記自己曾經做過的好事。我執不會消失,但我們可以觀察並掌握他,不去破壞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

(三)付出
1.感恩:世上最強大的解藥
科學已經證實『感恩』帶給身體的許多好處,例如寫感恩日記可以減低壓力,讓睡眠品質更好,感恩也能幫助身體健康,維持身體器官的健康運作。對萬物心懷感恩,包括任何平凡無奇、理所當然的事物,用感恩的心展開每一天就會開啟通往機會的大門,你會被創意、新的成長方式給吸引,而不是被抱怨和受限的負面意見吸引。對他人表達善意與感謝,也和個人自尊很有關係,因為如果我們感覺自己毫無價值,那別人對我們的慷慨相助也會變得毫無價值。如果你在生命中遇到痛苦的事情,不管是分手、失去摯愛等等,感恩都是解決之道。即便生活不盡完美,也要像鍛鍊肌肉一樣訓練感恩的心,如果你現在開始訓練,這股力量就會與日俱增。感恩能夠轉化『貧窮心態』,讓你感覺富足。這與物質上的貧困無關,因為當我們陷入貧窮思維,就會專注在自己缺乏的東西上,感覺自己不值得被愛,忽略自己擁有的一切。
2.服務:人生至高無上的目的
我們可以透過服務表達對他人的感恩,讓服務跟感恩產生好的循環,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幫助他人,不論是用任何形式都可以,只要有幫助他人,其實自己會感到快樂、正能量,而好事也會發生在你身上。服務跟感恩是會傳染的,我們在服務的過程很難感受到孤獨,也可以藉由服務的過程療癒自己內心的痛苦,像Peipei我自己開立女子健心室,在服務他人的同時也療癒了自己的飲食失調狀態,和聽眾與粉絲們一起都成長了許多。
服務會把我們串連起來,擴大感恩之情、強化慈悲心、建立自尊。幫助別人讓你知道自己正在改變世界,你會覺得有意義和目的感。僧人只會抱著無私服務的動機:我們自己永遠不知道別人正在經歷什麼,因此我們會溫柔以待。想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懷抱這樣服務別人的心態,那這個世界會變得多美好。而真正的服務本身是不帶有期望,甚至不要求任何回報的,服務本身就會帶來快樂,抱著應該要有回報的新出發的話,你的每一次的服務都會像是創造了一筆債務。而我們隨時都可以服務!你不必改變職業、不必更改日常行程,隨時帶著「服務之心」,就可以在任何情況下為別人服務!
投入服務的人沒有抱怨和批判的時間。活在服務裡,恐懼就會消失無形。當你生活在服務裡,你會充滿感恩,對物欲的執著也會減少。服務是通往有意義生活的直接途徑。

結語:僧人此時此刻會怎麼做?
Pei: 我很喜歡書中最後的一段內容:「宇宙不會突然讓你的人生順暢無礙。我們往往誤以為讀一本書、參加一堂課,落實一些改變,所有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但是外在的環境永遠不會完美,你的目標也不盡完美。人生不會朝著你要的方向運轉。你必須走自己的路,帶著人生一起前進。」讀完這本書可以激發你的生命潛能,也許你會想要展開全新的計畫,或是思考要改變原本例行的日常活動,用新的方式傾聽你的心靈,但是想擁有平和與充滿目的的人生,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行動計畫。我們到達那裡的方法,是透過訓練自己的心智,專注於如何按照自己的步調,在自己的時間裡,對生活中想要的東西做出反應、回應和承諾。
Joyce: 「僧人相信應該為死亡預作準備,不想在抵達生命盡頭時,發現自己沒有過上有目的、以服務為基礎、充滿意義的生活」這句話我在看到時起雞皮疙瘩!這正是我最近一直在提倡的理念,有意識死亡這件事,我們都知道自己有一天一定會死,但還是會相信自己隔天還是會睜開眼睛。一直覺得自己還有明天,這樣的想法造就了我們的「拖延」:可能是拖延某件想做卻還不去做的事,或是拖延跟某個人說某句話。經過2020年、花蓮火車墜軌事件後,我深深地了解到生命比一根頭髮還要脆弱。也讓我不斷問自己以及我的來賓:「如果你的生命只到此刻,你會有遺憾嗎?為什麼?」與其把今天當成是最後一天來過,不如把今天當成是我又多活一天了的心態來度過每一天。並且時常反思自己是否有遺憾?如果有,那你是不是要做些什麼行動呢?如果沒有,那麼恭喜你!你一定是時常活在當下的度過每一天。
加入『女子健心療書會』的讀書會平台
每一週我會提供兩本精選好書,目標在一年內帶大家讀完一百本書,每一本書我都會進行深度拆解,梳理出每一本書的核心內容、案例跟要點,用15~20分鐘的音頻內容說給你聽,讓你可以利用生活中碎片化的時間,有效率地吸收新觀念新想法、拓展自己的視野跟認知!

Post Views: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