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走過瀕死經驗才意識到,比起執意追求身材,健康快樂更重要 / 晏筑

這一次的來賓很特別,是無意間聽到女子健心室的節目,訪問各式各樣的健身女孩,而萌生了想要分享自己故事的想法,因此自告奮勇來投稿!今天就讓熱愛運動、喜於挑戰的晏筑,來和大家分享,她過去因為追求體態身材,長期熱量營養攝取不足,加上過度健身負載壓力,最後引發心肌炎病倒,和死神擦肩而過的深刻經驗。相信她的故事可以帶給大家很多啟發,也能更正視自己的身心狀態,找到內外平衡的方法!

從小到大保持運動習慣,是一個靈活的小胖子

我今年22歲,從小便培養起運動習慣,幼稚園開始學習跳舞,上國小後愛上慢跑,直到高中幾乎每天都去跑,平常也喜歡打球、爬山;上大學後玩得更瘋狂,在系隊裡打了四種球類:橄欖球、排球、足球、壘球,在這之餘還接觸了重量訓練;而現在除了重訓以外,也喜歡登山跟跑步,是一個完完全全的運動咖,但一直以來身材都是肉肉的,可以說是一個靈活的小胖子!

因追求體態而接觸重訓,高強度訓練、營養不足身心疲憊下引發心肌炎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運動,手機裡也存了許多網頁跟相關資訊,大學時常關注女生重訓的頁面,非常嚮往健身網紅Candice那樣的身材,因此下定決心去學重訓,便加入了台大健美社,踏入這塊領域。那時練得很勤,一週五、六次訓練,還會帶電子秤去學校算熱量,把自己搞得很忙很累。很多健身的朋友告訴我,我訓練的次數高,吃的熱量卻只壓在1400-1500大卡左右,這樣太少了,然而我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實行。
那段時間正逢期末考,又有點感冒,下課還要趕去家教打工,每天早出晚歸;後來在學校檢查出腸胃炎,開始發燒、上吐下瀉、肌肉痠痛無力,完全沒有力氣下床。隔天想說沖個澡清醒一下,一踏進廁所,直接“碰”地一聲倒地,媽媽正好在隔壁趕緊過來看,結果發現我全身痙攣、尿失禁;中間有一度清醒,她想把我扶到馬桶上坐,但我完全使不上力氣,後來便直接叫了救護車送去醫院。記得那個時候救護人員還幫我進行電擊,耳邊傳來「三、二、一,電擊!」的聲音,就如電影情節一樣,直到出院後身體都還有些微燒焦的痕跡。
診斷結果出來,醫生說我是罹患了「心肌炎」,爸媽在當時也簽下了病危通知單;後來更通知要裝葉克膜,我只說了:「阿,好麻煩哦!」就又昏了過去,那時全身插管——尿管、氣管、胃管、鼻胃管,暫時替代心肺功能,麻醉跟嗎啡也都注射最高級量,現在回想起來,覺得一切都很不真實。

心肌炎的起因症狀身體受限的打擊,生病時仍顧慮著體態

後來才知道,「心肌炎」通常是病毒引起的,那時候應該是腸胃炎的病毒,攻擊我的心臟,使心臟收縮功能減弱,嚴重的話會造成死亡,致死率其實滿高的!這個病症滿常發生在年輕人或抵抗力好的人身上,比較常見的症狀是:發燒、嘔吐、腹瀉、肌肉痠痛、心悸胸悶,當時我每一個症狀都有,在加護病房待了14天;過程中都是半意識的,分不清楚是夢境還是現實,可以聽到外面的聲音,但看不到影像,因為插管的緣故也沒辦法開口講話,只能手寫字。不可思議的是,我還寫下問題:「我看起來有變胖嗎?誠實說!」連生病都不忘擔心身材。後來從加護病房轉往普通病房,但還無法行走,只能坐輪椅,復健時也需要扶著欄杆輔助,這對而言打擊很大!因為平常在大家眼裡,我就是一個愛運動的人,感覺很健康、很陽光的女生,現在卻無法行動,看著窗外的天空陽光,頓時覺得好不自由、好想要出去。回想當初從開始訓練到發病,大約兩三個月的時間,那時身體也不是很好,常常感冒生病,長期訓練下來,身體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吃的食物營養也不夠,才引發身體的抗議警訊。(延伸閱讀:你也認為「瘦就是美」嗎?難以察覺的社會風氣一節食減肥文化-Diet Culture)

認識「功能性訓練」,調整飲食方式,身體變輕盈體能變好

出院後在IG上追蹤了很多往戶外跑的女生,譬如爬山、自潛,也偶然間看到凱教練的頁面,他提倡「功能性訓練」,我被文章的內容深深吸引,因為是我完全沒接觸過的領域。功能性訓練強調身體的協調性、小肌群輔助肌群的互動、核心帶動四肢,還可以融入大自然。當時剛好有開課,我就去報名,它是一個線上課程,會傳每一週的訓練影片給學員,而我們要也要回傳自己的訓練狀況,並回報每天吃的食物內容。很特別的是,他同時是中醫師也是健身教練,幫我把脈後發現我的身體屬熱寒性,需要多攝取十字花科的蔬菜、高鉀的食物,以及好消化的蛋白如雞蛋跟肉。這邊也建議大家可以FOLLOW下面的規定:
  1. 將一天的飲食限制在10小時內
  2. 不吃加工食品
  3. 不要喝冰水
  4. 12點前入睡
  5. 不吃乳製品(除了希臘優格)
  6. 不要吃太多肉(飽足就好)
我那時候就遵循這一套飲食方式,感覺自己的身體是有明顯改善的,剛出院時下巴長了很多痘痘,後來照著這樣吃,痘痘就都消失了,那陣子皮膚超級好!教練鼓勵我們吃原型食物,顏色越多越好,不需要去計算熱量,所以沒有壓力。大原則就是吃原型食物,一個禮拜可以有一天的cheat day,而那陣子身體也變得比較輕盈,體能上也變好了!

健美式訓練—身形變化 v.s. 功能式訓練—體能改善

健美式訓練它能看到明顯的身形變化,但功能訓練則是內在體能的改善,當你去從事某一項訓動時,會發現跳得更遠或跑得更快,它是隱形的作用。因為功能性強調小關節、小肌群,例如腳踝、肩關節、手腕等,但也會建議前面還是要有一些重訓基礎,它有些動作是由重訓演變而來的。另外在課表安排上的差異,健美式訓練會區分部位——星期一練胸、星期二練腿、星期三練背、星期四練肩、星期五練臀;而功能性訓練比較著重全身性,譬如訓練二頭肌,會讓你站著一隻腳離開地板,順便訓練核心跟平衡,或是做伏地挺身,一隻手撐一顆球,另一隻手撐地板,增加一些不穩定因素來加強核心及協調訓練。我自己比較喜歡功能性訓練,因為相對偏靜態、定點練習的健美式訓練來說,它比較動態、有變化,之後也想嘗試舉重跟CrossFit,今年也計畫考潛水證照,想挑戰更多不同的領域 !

被抨擊身材、質疑訓練方式,後來心境上的轉變

我們說健康大於體態,但體態還是很重要,女生多少會在意。之前認識新朋友,自我介紹時說喜歡運動,對方就會驚訝的說:「妳有運動哦!看不出來欸!腹肌給我看一下~」當下就覺得怎麼會這樣,那當然也順便教育他們關於運動的迷思。以前會嚮往Candice那樣的身材,後來會覺得其實像Jessica那樣的babyfat也很棒,一個是亞洲女生會喜歡的苗條身材,另一個則是偏歐美的健美身材。也曾經收到一些訊息說:「妳練這麼久,怎麼都沒什麼進步?」或是「妳不是在減脂嗎?怎麼還吃這麼多!」一開始也會很難過,反而壓力大吃得更多,但現在就會自動忽略。

覺得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有朝目標前進就好了。

適應身份上的轉變,規定自己規律運動不帶壓力開心生活

我去年四月徒步環島,七月多才回到台北,八月開始工作,生活還滿不穩定的,因為自己搬出來住,從學生角色跳到上班族,還在適應身份上的轉變,期間幾乎沒什麼在運動。最近這兩三個月開始,要求自己在上班前的空檔或下班之後,至少一週要運動兩到三天;我告訴自己,不想要生活裡只有睡覺、吃飯、工作,我想要我的生活多采多姿!於是現在運用上班之餘,備餐、運動、學習新事物,而比較想克服的困難,大概就是如何運用時間了。現在想要開心的做訓練、不帶有壓力,把運動融為生活裡的一部分

你理想中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呢

帶著靈活的身體,上山下海到處玩!也想跟大家說:身體健康跟快樂是最重要的!

《 筑筑的飲食訓練紀錄-佛系飲食控制》IG頁面:meatmeat.153

【結語】

在聽完晏筑的故事之後,我真的覺得,很多人都是等到失去了健康,才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不只是生理的健康,心理上的也是。很多話可能都是老生常談,但很多人還是得要經歷過,才會學習到這些體悟。希望正在收聽節目的你,可以把眼光放遠,我們的人生很長,但可能也很無常,你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突然哪一天離死神很近;生命中還有很多比起在意體重上的數字、在意其他人的眼光,還更重要的事情,例如培養其他的喜好和興趣、花時間跟朋友家人伴侶相處、發展你的個人事業等等。現在全球正在歷經武漢肺炎的威脅,希望大家都能做好自身防疫的動作,好好吃飯吃得營養,好好運動睡眠充足,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和健康,然後好好地照顧自己。

點擊下方收聽完整音頻,聽更多詳細的訪談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ummary

關於創辦人

Pei 是一位設計師、自媒體創作者與創業家,同時也是「女子健心室」品牌創辦人與音頻節目主持人。目前致力於提倡身、心、靈的平衡與成長,陪伴與引導讀者/聽眾探索自我、療癒自我,用多一點的溫柔接住自己,並建立自我信任、接納和愛自己的能力,找回內在力量,活出最高版本的自己,創造理想人生!

關於女子健心室

我們提供不分性別的內容,以『身體、心理、靈性』三大主軸的照顧與成長作為主要內容的延伸,我們透過音頻節目、官網文章、IG圖文,希望打造一個以愛為出發點,結合多元角度的資源,一同共好的平台社群,並以課程、療書會、諮詢服務,提供更近一步的療癒支持和成長資源!

更多文章

{text}
`; let group = ""; fetch("https://girlpoweroom.com/wp-json/wp/v2/posts?per_page=3").then(res => res.json()).then(data => { data.forEach(post => { let newTemplate = post_template; fetch(`https://girlpoweroom.com/wp-json/wp/v2/media/${post.featured_media}`).then(res => res.json()).then(data => { newTemplate = newTemplate.replace("{img-src}", data.source_url) newTemplate = newTemplate.replace("{title}", post.title.rendered) newTemplate = newTemplate.replace("{text}", post.excerpt.rendered ) newTemplate = newTemplate.replace("{post-src}", post.guid .rendered ) group += newTemplate document.getElementById("post-group").innerHTML = grou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