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回的訪談中,Claire與我們分享自己跳脫過去光鮮亮麗卻不快樂的生活,讓自己歸零因而踏上催眠師的旅程。也分享了許多生活中的催眠暗示,並以自身的例子,讓我們更了解潛意識的力量,以及如何善用這股強大的力量找出內心的答案。而在本次的訪談中,Claire將會與大家分享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確的運用催眠暗示和潛意識語言,優化我們的生活;遇到離不開的負面人事物與環境時,我們該怎麼做?了解自我內在力量的重要性,認知到各種標籤與框架對我們的影響,真正活出自己!
如何在日常中正確運用潛意識語言,優化自己和生活?
由於潛意識語言有著「只接收正面肯定暗示」的特性,因此我們必須練習使用「正面肯定語」去做任何的表達或思考。最好的練習方式就是常常寫東西,因為「手到」就是「心到」的法門,藉著書寫,我們更能意識到自我對話時的用字遣詞和語句,是否都是使用正面肯定語。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使用負面的詞彙或語句來和自己說話,像是我身邊有個朋友,每當自己的盲點被戳破時,總會下意識地說:「我好笨喔」,或遇到一件不順利的小事就脫口而出「糟糕」;若仔細去觀察,會發現,這樣朋友生活中真的發生不少「糟糕」的事,所以光是用字遣詞,就會影響人生經驗非常非常多了。
透過書寫改變思維,帶出行動上的轉變
因此很建議大家培養寫日記的習慣,即便是一些瑣碎或日常的行程,都能用以練習正面肯定語的表達,並逐漸習慣以這樣的語言和自己對話。剛開始可以用一本小筆記本,每當覺察到自己在使用否定語或有負面的想法時,就將它寫下來,修正成正面肯定語,長期這麼做不僅能改變思維、訓練表達能力改變外,外在的行動也會跟著改變。在此也推薦催眠師露易絲・賀著作的《創造生命的奇蹟》系列書,書中有分享很多正面肯定語,有針對健康的議題、感情議題或是人際關係議題等等,而對於每個議題中不同的生活現象,也有其對應的正面肯定語可以使用。受到大環境的影響,我們總是會無意識地,用先入為主的負面思想或負面語言表達,這也是一種集體催眠;而當大環境裡的催眠暗示加上自身個性、人生經驗、內在的自我對話及原生家庭的影響,長期下來就會成為我們對自己的自我催眠,並形成潛意識裡的錯誤催眠暗示。

有意識的過濾生活中的訊息,排除會影響我們的資訊
除了自我對話的方式外,近幾年大家開始意識到冥想和靜心對身心的幫助,因此會熱衷於聽各式各樣的冥想音頻,然而我們需要特別注意,音頻中是否都有使用『正面肯定語句』?因為儘管是收聽我們聽不懂的語言,潛意識其實仍然能夠接收其中的訊息。我曾經收聽一個節目,當時主持人在帶大家做豐盛相關的冥想,但所使用的語句都是「不要阻礙自己接收宇宙的能量」、「不要害怕金錢」各種「不要」開頭的語句⋯⋯我不敢想像潛意識每天接收這些語句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有意識去檢查,哪些資訊是會影響我們的,並盡可能及時去改成接收正面肯定的訊息。(延伸閱讀:忙碌現代人都該做的心靈鍛鍊:正念冥想!放鬆大腦、提高專注、覺察體驗全新的自己!)
學習「相信」並挖掘內在的癥結點
在練習使用正面語句時,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這些語句都太過正能量而無法接受,但如同前一次的訪談提到的,催眠主要條件是「信任」,不夠信任時就會拒絕接受,也沒有辦法接受任何催眠暗示。以豐盛議題來說,雖然不會有人拒絕「金錢來得很容易」這件事,但內心卻會有「這談何容易?」、「怎麼可能說了什麼就會達成?」等等不夠信任的聲音;但如果我們「相信」金錢會來得容易,就有機會實現,那何嘗不試試看呢?(延伸閱讀:療癒與金錢的關係,了解金錢能量的流動運作原理,創造豐盛自由的生活!) 有些人深深相信:必須非常辛苦的工作才能換來金錢、或是有「我不值得」、「我不配擁有」的想法、或是認為自己絕對沒辦法成為一個「幸運」的人,並且希望大家都是如此。這些人心中可能存在著負面信念,因而陷入這種不願意相信自己可以變好的迴圈中,有這樣的情況時,我們可以去挖掘內心最根本的癥結點,去了解為何我們會對正面的事物感到排斥。
接納負面的感受,聆聽心中的創傷,平衡內在感受
最近我收到一個私訊,內容提到:當他使用正面肯定的催眠暗示自我催眠時,會感覺自己的負面情緒一直冒出來,感覺一直在壓抑自己負面情緒,情緒也變得越來越差。我告訴他,其實在整個情緒結構中,我們必須要意識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一旦潛意識有負面的感覺和情緒,代表它有話想傳達給我們,也許是內在有一個創傷,或是有失衡的部分」,而我們必須接納它並仔細聽它說,當我們願意去接納這個負面的感覺後,才能夠與潛意識一起平衡那些失衡的部分。 去覺察並解決問題的根源核心之後,再利用正面肯定語幫自己重建信念系統,而不是盲目地將正面肯定語當“OK繃”,把心中的創傷貼起來視而不見,這樣潛意識當然會不開心呀。這就像是我們到一間店消費,但體驗非常差或是拿到了錯誤的商品,和店家反應時他卻說:「我不要聽,我的商品才不會有問題!」這樣我們肯定會感到生氣的吧!潛意識的運作也是相同的概念,因此我們要去接納內在的各種負面的感覺,去了解它們而不是壓抑它們。
如何面對身邊難以離開的負能量環境或親人?
當身邊親近的人經常製造負面能量污染影響我們時,其實也正是我們反思自己在學習什麼的時候。像是我媽媽就是一個很容易製造情緒汙染的人,甚至有的時候會在晚上,喝下兩三瓶啤酒藉酒自言自語的罵人或抱怨。其實我能理解這是媽媽宣洩情緒的方式,但身為催眠師的我知道,這些話語都會被潛意識接收並影響我們。而我的作法則是回到「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投射」這句話,告訴自己:「這就是媽媽抒發自己情緒的方式,這是很難改變的」,並且問自己:「為什麼我需要經歷這件事?」、「這是在幫助我學習什麼樣的課題?」。我不把外在的狀態視為是媽媽的問題,或是現實生活中必須去矯正的問題,而是回到內在解決。
催眠療癒中有一個方法叫做「和解」,而和解就是促使兩者對話,它不限於人跟人之間的對話,也可以是人跟自己的一個事件去對話,所以這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和解的。「和解」的技巧不困難,有經驗的催眠師甚至能自己執行,當時我就利用「催眠和解」的方式跟媽媽在潛意識的狀態下做很多的對話,我漸漸能夠理解媽媽的主訴求是什麼,媽媽在製造什麼樣的課題讓我去完成?當我能夠瞭解自己的課題並把該做的功課做好,很神奇的是從某天開始,媽媽就再也沒有對我這樣做了。 我發現過去的我都只是在「忍耐」,直到我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包容」這樣的功課,便開始接納媽媽就是這樣的人,一旦接納了,就從這個功課中「畢業」了,媽媽也就不用再逼我做功課了;反觀媽媽對於其他家人,仍然扮演著這個「壞人」的角色,督促著大家完成屬於他們的功課。當我們想解決問題時,最快的方式就是:回來看自己在這個狀態裡是在進行什麼樣的功課,把它找出來並且用最快速度完成,那這個我們認為是「壞家人」、「壞朋友」的人也可以解脫,徹底變成我們喜歡的家人或朋友。
先改變自己的內在,外在自然也就跟著改變
覺察生活中的『重複模式』,回到內在調整自己
具體來說,當我們從環境中或身邊的人身上,看見讓我們不舒服或討厭的部分後,一方面要學習去接納它,二方面則是去看在這個狀態中,自己有哪些部分是”失衡“的,也許是想法觀念上、認知上或行動上對應的方式,覺察後試著把失衡的部份平衡回來。再舉一個我自身的例子,有一段時間我和一位朋友會固定的去看電影,我們很想專心觀賞,但幾乎每一場,都會遇到有人發出塑膠袋的聲音或討論劇情。因為太過頻繁,因此我立刻覺察這是重複模式,是我們的課題,於是我開始調整自己,在每次電影開始前多做幾次深呼吸,讓自己進入淺層催眠狀態,給自己「環境中的聲音、噪音都能讓我更沉浸的體驗電影」的暗示;當我把其餘的聲音也當作電影的一部分時,它還是存在,但完全不干擾我,因為完全沉浸於享受電影的美好;相較之下我隨行的朋友,還是很不滿被身旁的噪音影響觀影體驗。
結合上述例子來看就能明白,即便周遭環境或身邊的人,一直在製造讓人不舒服的負面的狀態,我們還是可以選擇回到自身的狀態,去接受它、把對它的忍耐變成包容,而不舒服的感受也會跟著降低。其實這也是在鍛鍊我們是否能把專注力從「改變別人」回到「改變自己」,因為要改變外在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但改變自己是相對容易;而我們改變自己後有時世界就跟著改變了,因為我們開始以自己為中心了。
認知自己本就擁有的『內在力量』,就能解決本質核心問題
在我的催眠工作中,我使用的是「非侵入式」的催眠,也就是當我進到個案的潛意識深處時,會讓自己出於”無我“的狀態:暫時放下自我的價值觀、靈性知識和過去的個案經驗,進入一個完全中立的狀態;另外在催眠過程中,我有一個原則就是:從不在催眠狀態下,帶個案連結「外在的力量」,比如:個案本身的宗教信仰,或是天使、指導靈,甚至過程中也不會提到「高我」這樣的名詞。因為只要有混淆的可能,我都會避免在催眠過程中使用。這樣一來就更能清晰地看到感受、情緒、信念,再往下探索則會看到人類的集體渴望和集體意識,甚至是最深處的內在神性,若能到達這樣的深處,催眠師就能幫他解決冰山理論中,水平面以下的任何一個層次的潛意識問題。
在潛意識最底層找到自我的內在力量
當到達潛意識最底層,也就是觸碰到內在神性那一塊時,因為內在神性高張,也可以說是一個開悟的、全知的狀態,所以個案會全然地相信在他身上發生的一切都是該發生的、都是好的,這時會需要把個案的催眠深度再「拉起來」一點才有辦法解決問題。有趣的是,在協助個案與全知狀態的自己尋求解答時,那些解答都會是對的,同時我也在這過程中學到非常多東西。我的個案會因為從自己的內在神性智慧得出答案,應用在生活上出現神奇的轉變,這是因為他不是連結外在的力量,像天使、指導靈或是任何宗教信仰的最高指導;如此一來,個案的內在認知會有所改變,當自己遇到困難時,知道自己本身就具備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反之,如果一遇到難題就讓個案去詢問天使或指導靈等等,那當個案下次再遇到人生中的難題時,會本能地依賴這些外在的能量。但我們必須理解一件事:「靈魂的旅程」是我們自己的,所以我們要克服自己的難題,並從中領悟道理,得到成長。而外在的高靈們,其實是來協助我們去找到這個克服的關鍵,而不是直接幫我們做功課。
外在的力量,只能協助我們找到突破課題的線索,而不是幫我們完成課題。
當我們的內在有力量,就會相信我們可以靠自己去解決困難,就會更信任自己、相信眼前的困難都是自己早已計劃要經歷的事件,並從中獲得成長和突破;而且每個難題,我們也早已準備好了其中的破解關鍵,因此我們不如就遵循著靈魂本質的設定,靠自己的力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若能讓越多人體會到這個概念,大家就會更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起百分之百責任,就會回來改變自己,而這永遠都是解決問題的捷徑,因為無論是用什麼「工具」來療癒自己人生中遇到的困難,最終還是要面對自己,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
掙脫標籤的綑綁,專注做當下最真實的自己
我們常常會為自己或他人貼上不同標籤,不論是學歷、職位、體型,這也造成很多人一生都活在追逐某些光鮮亮麗的標籤,並因為標籤而痛苦不堪;以催眠師的角度來看,「標籤」其實就是一個催眠暗示,當我們為自己貼上某一個標籤時,就是在暗示自己是這個標籤類別的人,一旦越認同標籤,就會越來越入戲、為自己產生很多的綑綁跟限制;而在地球上許多課題都是二元的,也就是說,如果自己挖了一個坑跳進去,總有一天要學會從這個坑中爬出來;同樣的,當我們往自己身上貼標籤,就得學會把標籤撕掉。我也曾在自己身上貼很多標籤,並且想維護這些標籤下的形象,譬如模範生的形象,但到後來我意識到,比起當「模範生」我更想「做回自己」。
其實在催眠中也可能為自己貼上標籤,像是有些人透過催眠回到自己前世後,會把前世的身分牢記在心裡,轉而不能接受自己當下的狀態,比如說看到自己有跟外星人相關的前世,就認為自己真的就是外星人,反而無法接受生活在地球上的自己。然而,前世的種種身份早已過去了,況且如果有來世,那來世的我們在回溯前世時,看見過去的自己因為一直沉溺於過去而有所失衡,會不會因此怪罪今生的自己呢?前世的經歷我們已經體驗過了,我們要做的是更專注於當下,而不過度執著於前世的標籤。
相信自己的感覺,並重新探索自己想成為誰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同時扮演許多的角色,例如:在家庭中有媽媽和女兒的角色,工作中則是老闆的角色等等;同時我們也會有很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像有些人可能有自己的頻道或是在經營自媒體,這些總總都能形成標籤。但重要的是,當我們回到此時此刻,那個最純粹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存在呢?大家是否有想過,其實我們的「存在」本身就很有價值,我們會存在此時此刻,是因為我們有課題需要完成,而完成後便可使我們更加成長,「成長」就是在幫助我們去建立我們想創造的事物,一旦我們沉溺在標籤裡就很容易偏離正軌,阻礙我們的成長。 我在上一個工作領域的時,會努力迎合所有人,也不了解自己真正喜歡是什麼,於是越來越不快樂,當時不但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快樂,還會譴責自己的不知足;直到後來把這些標籤都撕下來、卸掉所有的光環時,才發現其實我跟大家是一樣的,我也會躺在沙發上追劇,也會想要拖延和逃避。但真正重要的是能重新探索:我真心喜歡的是什麼?什麼事物會讓我廢寢忘食、充滿熱情的投入?什麼會讓我真的感受到每一天都過得很快樂、很滿足? 什麼事情會讓我覺得自己的人生不虛此行? 記得當時我去體驗高空跳傘,我感覺自己在空中待了二十分鐘左右,但實際上只有短短的兩三分鐘而已。所以自己的感覺才是對的,我們在當下的這個體驗才是真的,它創造了我們的喜怒哀樂,創造了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滿意度,最後它也創造了我們對自己和生命的認知。因此,活在當下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外在的標籤很容易讓我們忘記,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存在,如果想要重新找到自己的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先把那些標籤都撕光光。
所有“當下”的體驗才是真實的。
假設今天我們是一個女兒或媽媽的角色,並不會因為把標籤撕掉了,就不再是一個女兒或媽媽了,這個身分或關係依然存在,只是存在標籤時會讓我們被框架在角色之中,比如說社會認為,當一個媽媽就應該要怎麼樣,所以一旦貼上「媽媽」這個標籤時候,就很容易會被這個社會的集體認知影響。如果想把這個標籤撕掉,可以問問自己,「我真的想要當社會框架出的那一種媽媽嗎?」、「真的想要把小孩送到補習班嗎?」、「這是我們想讓自己的孩子擁有的童年嗎?」,以各種問題一一探索自己是誰或到底想成爲誰。
善用標籤的特性,但隨時去準備卸下
以經營自媒體來說,許多人一開始只是帶著一個想要分享的初衷,但在這條路走久了,有時就會被一些標籤給定義,變成必須要持續做這些事情,也因此而綁架了自己。而當我們把這些標籤撕掉後,人生中可能會因此有更多的可能性,也可能會不知不覺走出另外一個標籤;因為除了我們會給自己貼標籤外,這整個社會也會一直不斷的丟出各種標籤,看我們是否要貼上。隨著成長我們也會慢慢知道,這些標籤只是一個「讓大家更快知道我是誰」的方式,如果把標籤看成是一個“階段性的催眠任務”,事情就會變得簡單很多,也就是:當我們需要它時就暫時把它貼上,不需要的時候就拿下來。 我建議每天都要把身上的各種標籤拿下來一次,當我們回到自己的場域裡面時,就回到「自己」本身。例如我會幫自己建立一些卸下標籤的儀式感,像是:忙到一個段落後,邊聽著podcast邊做家事,這個時候我就會變成「普通人」,我的腦袋中也沒有其他標籤,我就是「此刻當下的存在」,正在做一些我想做的事而已。每天這麼做真的很有幫助,因為如果一直沒有把那個標籤撕下來,這些催眠暗示就會形成重複模式,讓自己一直戴著這個標籤的面具,這就很像女生睡覺都不卸妝,讓自己三天都頂著同一個妝;所以幫自己設計一些轉換的儀式,即便只是換件衣服或是換個場景,都能避免讓自己產生某種慣性。
從感受中覺察是否陷入標籤的陷阱
以潛意識的冰山結構來說,最底層是我們的神性真我,不論我們外在的狀態如何、靈性知識怎麼樣或是否有接觸身心靈,潛意識底層都會有一個內在神性的存在;而當你撕掉標籤後,就更容易碰觸到內在神性的、純粹的自己,因為在那個狀態中,我們會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完美的安排,所以不論貼不貼標籤都很好,而我們也會很清楚知道「我就是我」,以及我們的內在有一個超智慧的存在。 現代社會都在提倡「做自己」,而所謂「做最真實的自己」,前提是:我們要搞清楚我們現在想做的事情是自己真心想做的,還是誤以為自己真心想做的?這個判斷標準其實很簡單,可以看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是否主動積極?是否真心愛著它,並且總是設法去優化它?其實當人帶有標籤時,也會有一種「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的情況,只知道這可能可以幫他賺錢,但對這件事情沒有投入感、沒有理念,也沒有自己的一些長遠的想法,就只會覺得這是一個工作、必須做的事情,而不是在利用熱情創造樂趣;然而如果是帶著愛、帶著自己的想法,就算這個工作會讓我們晚上暫時地睡眠不足,我們還是會樂在其中。所以只要當我們沒有這種「玩」跟「創造」的感覺,就要去覺察自己是否陷入了標籤的陷阱,因為我們的感覺永遠不會說謊。
最後想送給大家一句話:
「只要下定決心命運隨時都可以被改變,因為我們比想像中更強大,我們的內在本來就有很強大力量,只是必須學會把它喚醒」
Post Views: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