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認識看不見的敵人-新冠病毒!用正確知識心態,丟掉恐慌與無知,一起保護自己與他人!ft.鄒為之醫師

台灣在2020年一整年,跟其他國家相比起來,很像是生活在一個平行宇宙,幾乎沒有受到太多的疫情衝擊。但可能也因為如此,我們現在面對突然爆發的社區感染變得不知所措,各種資訊有真有假,甚至新聞媒體為了搏眼球,會散播太多過度渲染的資訊,或者是並沒有好好地去做到給大家正確的觀念、安定人心的作用。看到這樣的狀態,我希望能透過這個平台為大家盡一份心力,於是我們邀請到了一位專業的醫師,同時也是 ĒSEN你的醫生朋友的創辦人-鄒為之醫師,來跟大家聊聊關於新冠病毒,你需要了解的正確知識觀念,還有各種迷思的破解,希望大家都能夠更新自己對於疫情的知識,保持好心態,一起努力防疫!

鄒醫師的個人介紹

Hello大家好,我是doctorWilson鄒為之醫師。然後我是ESEN你的醫生朋友的創辦人,ESEN是一個希望用簡單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常見的生活、醫學相關常識的一個衛教平台。目前現職平常在早上的話是在亞東紀念醫院做企業的巡迴健檢的醫師,我專攻是在預防醫學,健檢後的一些健康管理跟健康促進。

目前的新冠病毒和去年的新冠病毒,還有過去的SARS有什麼不同?

新冠病毒和SARS的病毒很像,因為緣起都可能是動物性、跟蝙蝠有關。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傳播力和致死能力的不同。
而去年(2020年)的新冠病毒,跟現在(2021)的新冠病毒,其實是同一個東西。變種病毒的概念,用簡單的比喻來說,就像是一個人去年穿的衣服跟今年穿的衣服不一樣,但是本質都是一樣的。病毒的差別只是在於一些序列上面的小差別,不能算是大型特徵的改變。如果像是從男生變成女生這種概念,病毒有很大幅度的改變,才是我們會需要擔心的地方

新冠病毒真的有這麼可怕嗎?傳播力跟致命程度如何?

我們只要了解:新冠病毒傳播力很強,但是傳播力不等於致命力(造成重症的機率)。除了傳播力很強之外,也要知道它常常在無症狀跟輕症狀的時候就已經有傳染力了,這是跟之前SARS不太一樣的地方。過去的SARS在無症狀的時間比較短,需要開始有一點點症狀的時候,傳播力才會比較明顯。不像現在的新冠,它在無症狀的情況下就會傳染,所以這是它比較可怕的地方,因為每一個人可能都是一個所謂的新冠帶原者。
討論到致命程度,以目前的資料統計顯示,8成有感染的人,大部分都是無症狀或是輕症狀的,而有大概一成五到兩成的人會進入新冠重症,在5%的人裡面有可能會死亡。雖然致命程度低,但因為它傳播力很強,代表說1個人可能會一次傳染5~10個人,而你自己都不知道。那今天假如說台灣有100萬個人生病了,它還有到將近5%的人會死掉,15~20%的人會進入重症,就會有大約10萬到15萬的重症病患,即便是台灣大型的醫院,也只有2000~3000個病床位,所以醫療體系就很容易會崩壞。

什麼樣的人容易得新冠肺炎?或是容易讓新冠肺炎成為重症?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有可能得到新冠肺炎。但是它其實叫做新冠病毒的感染。『新冠肺炎』比較像是新冠病毒感染之後,所造成比較嚴重的併發症,或是一個病程的進展。通常發生到新冠病毒所產生的肺炎時,都是疾病自然史中比較尾端的地方。
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變成所謂真正的嚴重呼吸道症候群?像是:老人、有慢性病: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有癌症、肥胖,或是有抽菸的人,這些免疫系統較弱的人,都會比較容易讓病情演變得比較嚴重一點。

目前大家人心惶惶,可能一有小感冒就會很害怕,要怎麼知道自己是否確切中標新冠肺炎?應該要採取的行動是什麼?要去做快篩嗎?

其實冠狀病毒就像是平時默默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的感冒病毒,但是我們會擔心目前的新冠病毒或者是過去的SARS病毒,是因為它有造成重症的機率。如果今天你有點小小的感冒,不是每一個感冒都是新冠病毒造成的。要如何確切知道自己是否中標確診,就只能去做所謂的PCR,它才是一個黃金指標的確診。
快篩的目的是要讓無症狀、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病、或是有一點感冒症狀的人,能夠有機會趕快通知自己身邊的朋友,減少與其它人的接觸。回到這樣的原則基礎上,我們就可以知道其實最重要的事情是:你在感冒的症狀的時候,盡量保持所一人一室,先跟同居的人保持隔離。第二步是,通知所有與自己接觸過的人,通知自己有感冒的症狀,全部最好都先自己在家隔離。並且等待症狀緩解,保持與越少人接觸越好,因為在所謂確診之前,沒有人會知道是否是新冠病毒的感染。
至於要不要做快篩,現在政府的建議是你可以自己決定。但我會說,先不建議去。原因是假如你不確定所以出門,首先你可能將病毒先傳染給別人。再來是快篩本身有『偽陽性』跟『偽陰性』,代表說今天你篩出來是陽性,不代表你一定有病;篩出來陰性不代表你一定沒病,這個機率會跟著不同的篩檢試劑與狀況有不一樣的比例。
結論就是,你現在最可以做的,就是什麼都不要做。如果真的要做,可能是你已經進入重症前的症狀:1.呼吸困難。2.突然覺得頭暈暈的,感覺意識開始變得模糊。3.胸痛、胸悶、喘的感覺。三個如果合併又有發燒的症狀的時候就很危險。那就會建議你直接撥打119,並通報自己最近有去過的地方,要跟119的人員說,我不能懷疑我自己沒有,再讓他們來接你。你也可以坐防疫計程車,但就是要記得把自己cover好。

關於戴口罩的正確知識是什麼?

帶兩層口罩確實病毒的防護力更強,而台灣的中央建議說不用的原因在於台灣比較悶熱,中央怕的是很多人會因為戴兩層口罩覺得不舒服,反而因此不戴口罩。

口罩的戴法

只要蓋住需要蓋的地方,不要露出鼻子、露出嘴巴。

口罩材質的選擇

主要在這個盒子上面有印:經過衛福部核准的醫療級口罩都可以。而布口罩,如果沒有醫療的防護力的話,我會建議你把它當作一個外層,或者是一個內搭層。

更換的頻率

以一個最標準的做法,應該是每次出門過後都要作更換。因為口罩像是一個過濾網,我們知道病毒本身也會有殘留在某一個表面上面的時間,所以每次換至少不會再碰到這些病毒。而病毒停留在的時間,基本上在每一個表面都不太一樣,現在還沒有一個文獻可以很直接的告訴我們說,病毒一定會停留在哪一個表面多久的時間,所以可以乾脆當作是一直都有停留。

口罩的重點在於阻隔主要的傳染途徑

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還是以口沫傳染為主,像是飛沫,講話時候的口水、打噴嚏或是在空氣當中漂浮的方式,感染力遠大於接觸髒東西、碰到眼睛跟嘴巴的這種傳染方式,所以『吸進去』還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

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外出群聚,還有什麼能加強防疫的作為?外出回家的衣物、鞋子,甚至是採買的食材日用品怎麼處理呢?用酒精消毒就沒事了嗎?怎樣的酒精殺菌效果最好?

我們剛才有講到一件事情是新冠病毒的傳染,其實主要來自於口沫傳染,在最新的文獻告訴我們,其實不用太在意接觸性的傳染。代表說今天就算這個病毒殘留在你買的食物上面,你摸到它了再去直接揉眼睛,你確實會有可能感染,但並不是主要傳染的途徑。當然還是有機率,所以你沒有人會說你不要噴酒精、不要洗手,沒有人會這樣講。
穿出去的衣物,雖然不是主要的傳染途徑,但還是建議盡量保持一個乾淨區,入門之後有些比較常在外面碰到的東西,就保持在一個區域,不要讓它到床上或是其他室內的區域。不只是預防新冠病毒,就連一般的時候,我們也不太建議你出去趴趴走以後,還把髒的衣服穿到床上。這是一個基本衛生觀念,外出跟自己家裡穿的至少有兩套衣服,有做到這樣就好,也不用真的做到一回家,就要全身噴滿酒精、先經過一個無菌消毒室,不用做到這麼的極端。

為了防疫,許多人都改成外送服務,但外送的食物本身真的安全嗎?

首先,提到外送的話,基本上就像前述提到的接觸性的感染。我們雖然無法知道外送員本身是否有新冠病毒的帶原,但也不需要對外送員有所敵意化,只要保持你該有的距離,彼此都有戴口罩的狀況下,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第二個就是外送的食材本身的安全性。病毒本身是會被高溫殺菌的,所以煮菜煮煮完的話,病毒就不會再存在。雖然食材的安全不用擔心,但是包材的安全就會比較擔心有可能接觸面碰到,但又回到剛剛的議題-接觸性感染又不是主要的傳播方式,所以包材只要用酒精簡單的擦一擦,就可以不用想太多。如果你今天是一個年輕、健康、沒有慢性病的人,就不用太特別擔心,但是如果是要給長輩的食物,那麼消毒跟防疫的動作,還是要做得更完整一點。

目前大家在日常飲食上最好的做法是什麼呢?

飲食的部分,一般的煎、烤、炸、辣的外食盡量少碰。但我們並不是都完全不要去碰所謂重鹹、重口味的食物,而是均衡、適量地做每一種東西,但整體來講要做的事情,就是維持均衡的飲食。代表糖分攝取要減少、盡量避免任何慢性病的產生,許多常見的慢性病包含: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糖尿病乃至於癌症,經常跟一些長期不正常的飲食跟不好的習慣有關。

「食物就是最好的藥物,運動就是最好的補充品」。所以你今天有把食物跟運動這兩件事情做好,再加上你的心理的狀況是好的,很多身體自然的平衡都會達到。

關於疫苗的常見問題

目前會建議大家打疫苗嗎?

現在疫情的擴張和延燒,我們會覺得說,現在疫苗就是一個必須要打的事情了。因為我們在各種的文獻甚至是一些其它國家的先例,都看得出來包含英國、美國、以色列這些國家在積極的做國家性的疫苗補打之後,疫情整個壓下來,包含新確診的病例及重症的案例大幅下降。所以疫苗一定要打。

打疫苗仍然不能保證不會染疫,那還要打嗎?

我們要了解打疫苗最好的狀況是『不會染疫』,但很多時候沒有一個疫苗都是這麼的完美的,所以更重要的是保護我們不要有重症跟死亡。現在看起來所有廠牌的新冠疫苗(除了中國製的數據還沒有那麼明確之外),都能夠大幅下降重症的機率,幾乎有到將近100%的保護率。

打疫苗有沒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情?

目前在醫學的疫苗研究裡,研發的過程沒有納入的族群是小孩子跟孕婦,所以暫時不建議施打。雖然沒有納入不代表不能打,但仍然不能確定它的安全性。如果有一些疾病,包含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是不建議施打的,原因是他的免疫反應會不好,或是會過度反應。

打疫苗的副作用和後遺症?

常見的副作用和任何疫苗都差不多,像是局部注射的紅腫熱痛,加上一些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包含發燒、倦怠、無力等等的後遺症。之前有爆出一些施打疫苗後發生的血栓問題,它發生的機率其實是非常低的,而且只發生在白人身上。在後遺症的部分,目前看起來是沒有的,唯一的後遺症是好的,就是會保護你防止重症的死亡。

現在媒體每一天都是各種疫情的新聞轟炸,而且感覺社區傳播的疫情也愈來愈嚴重, 很多人都緊盯著各種相關資訊而焦慮緊張不已,醫師會給焦慮的大家什麼樣的建議嗎?

  1. 不要每一天去看新聞,把自己嚇得要死。看完指揮中心講的東西,接著我就會把電視關掉了。其實這一年來大家該得到的防疫知識都有了,比較新的知識有不確定的,就偶爾翻一下比較可靠的資訊媒體來源就好,剩下的其實不用再太過焦慮。如果是友好的人在幫你整理的內容消息是好的,但是危言聳聽的新聞,甚至是不實的新聞和消息,我就會建議大家要小心一點
  2. 針對於自己的未來,有一些人可能因為疫情的關係,收入急劇下降,比較沒有辦法上班了。我會建議大家還是要活在當下,不要focus在未來還沒有來的事情上,對於現在的掌握度高一點,並不是對於不實消息的掌握度,而是知道自己現在的狀態,其實你不會明天就馬上死掉,你是很ok、很安全的就好了。
  3. 保持一些活動,還有冥想的習慣。
  4. 對於疫情焦慮,也可以透過一些中醫的穴位,去簡單的做一些按摩,幫你緩解身心的狀態。
整體來說,我希望大家了解說疫情終究會安定下來,不要擔心。疫苗的施打勢在必行,只是時間點的問題。大家要信任的是,我們可以在很快的時間之內,把疫苗打完。平常大家在家裡只要把一些慢性病的風險因子去除掉,過好健康的生活習慣其實就ok了。(延伸閱讀:疫情衝擊!人生卡關了怎麼辦?生活教練帶你緩解焦慮找到突破點!

關於疫情,是否還有其他常見迷思?或是醫師是否還有想要補充說明或是宣導的部分?

我希望大家知道,新冠病毒是一種冠狀病毒,也是大家常見的一種呼吸道病毒,不用特別想像成是世界末日或是會變成僵屍的病毒,然後把現在的社會狀態聯想成電影裡面的場景,其實並不用過度的去解讀。大家應該要focus的是,我們在疫苗施打之前,盡量不要去外面走來走去,因為我們不知道你身邊是否有帶原者。即便你真的感染了,我也希望大家不要太擔心,大部分的人都只是輕微的感冒症狀。
很多人可能會擔心新冠病毒慢性化的問題,這常常發生在重症患者復原之後,會有持續性的胸悶、喘的問題,出院之後可能會有長期容易疲倦、不能專心等身心的問題,比較容易在焦慮的狀態。但是無論是不是新冠病毒,有住過加護病房出來,比如任何有開過刀之類的重症病患,都不可能一天從重症變成正常人,而是一定都會有一段復原期,所以也不用太過度去解讀是新冠病毒造成重症的復原期。
我們擔心的其實最終的是重症跟死亡。剛剛已經說過重症與死亡,經常會和慢性病、肥胖、抽煙的人有關係。所以講終究來說就是,把你的生活習慣過好,不要讓自己保持在不健康的狀態,好好的過好身心靈的全人健康。當你今天就算得病了,不論你得什麼病,新冠肺炎也好、癌症也好,如果你的身體平常狀態很好,就像有很好的健康存款,那即便像你兩三個月沒有收入,也不會因此突然壓力很大,因為你存款很多。所以一樣的道理,當你的健康存款很多,就有更好的身體素質去對抗新冠病毒。好好打造你自己的超人體質。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想要死於任何的疾病,希望大家健康的生活,不是為了只是單純害怕死亡,而是讓你能用比較好的狀態去面對各種問題。

鄒醫師創辦的ESEN是什麼樣的平台?成立的初衷與理念是什麼?

我們希望推廣全人類的健康。因為幾年前,我在台灣的醫學中心見習時,發現很多的疾病,包含洗腎、心導管、心臟病、腦中風等等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都可以透過很好的生活習慣來預防。但是目前的醫療體系卻沒有很積極的去做這樣的促進,反而是讓民眾花比較多的時間在吃藥上。所以我開始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能夠預防民眾不要生病?我希望醫療人員的價值,可以不只有在使用藥物來治療疾病而已。 在預防醫學中有所謂3段5級的預防醫學,第一段第一級也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衛生教育做好。所以我成立了ESEN這樣的健康衛生教育網站,希望透過簡單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生活當中艱難的醫學常識,身邊有一個像醫生的朋友來幫助自己得到好觀念,避免疾病的發生。

最後想送給大家的一句話/一段話?

在你最孤單的時候,你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孤單。很多時候身心靈的健康,是需要時間來慢慢的累積的。如果你們今天有需要幫忙,或是感到孤單無助的時候,我要讓大家知道你們其實並不孤單。

在身體、心理和心靈的健康來說,不會是一天到一個月的功課,而是我們終身的功課。我們會需要在各個時間點接受它會有好好壞壞,就像我們的人生會起起伏伏一樣,絕對不會一帆風順。

???? Dr.Wilson | 鄒為之醫師 IG 
???? ĒSEN | 你的醫生朋友 IG

⭐️重點總結

  • 1.我們只要了解:新冠病毒傳播力很強,經常在無症狀跟輕症狀的時候就有很大的傳染力了。雖然傳播力高,但致命力是相對低的。然而我們會擔心的是,當感染的基數夠大,那重症跟死亡的人就會更多,台灣的醫院病床不夠的狀態下就會造成醫療體系的崩壞。而會有重症的人,大部分都是有慢性病、癌症、肥胖、抽菸等等,免疫系統比較差的人。所以在日常中維持均衡飲食、運動活動、良好的身心靈狀態,擁有良好的健康存款,就是我們可以做的預防措施。
  • 2.目前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待在家,接觸愈少人愈好。有感冒雖然可以去做快篩,但出門過程中可能會傳染給別人或是被傳染,再來是快篩也有不準確的問題。所以鄒醫師建議大家有感冒的狀況,要先做隔離,並通知所有接觸過的人,等待病情康復。如果有出現重症前的症狀像是:1.呼吸困難。2.突然覺得頭暈暈的,感覺意識開始變得模糊。3.胸痛、胸悶、喘的感覺。如果合併又有發燒的症狀時,就會比較危險,就會建議你直接撥打119,並且告知自己可能染疫的狀況。
  • 3.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還是以口沫傳染為主,所以建議出門要帶醫療級口罩做好防護,並且經常做更換,因為你不會確定病毒是否有停留。雖然接觸性的感染並不是主要的病毒傳播途徑,但還是會有一些風險,建議做好基本的防護措施。
  • 4.如果你因為疫情而感到焦慮的話,鄒醫師建議你可以 1.不要每一天去看新聞,把自己嚇得要死 2.活在當下,掌握目前可以做的事情,不要focus在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上,把現在過好,知道現在的自己是安全的、是很ok的就足夠了。3.保持一些活動,還有冥想的習慣4.可以按一些中醫的穴道來舒緩身心
  • 5.最後鄒醫師希望大家不要太過恐慌,新冠病毒是大家常見的一種呼吸道病毒,不用特別想像是世界末日或是會變成僵屍的病毒,不用過度解讀跟害怕。目前我們要專注的是,在疫苗普打之前,盡量少出門,做好戴口罩多洗手等防疫措施。即便你染疫了也沒有關係,因為不論你得什麼病,如果你的身體平常狀態很好,就有很好的健康存款,即便兩三個月沒有收入,也不會因此突然壓力很大而無法生活,因為你平時累積的存款很多。
希望大家在收聽完這一集,獲得了正確的知識和心態之後,能夠放下對於看不見的病毒的恐懼與害怕,了解自己目前能做的事情。健康經常是在我們失去之後,才會懂的珍惜的事物,所以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並不是一個口號而已,而是每一天有意識地做出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累積起來就能夠打造良好的健康資產,面對未知的疾病我們才能有更好的身體去對抗。

點擊下方收聽完整音頻,聽更多詳細的訪談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ummary

關於創辦人

Pei 是一位設計師、自媒體創作者與創業家,同時也是「女子健心室」品牌創辦人與音頻節目主持人。目前致力於提倡身、心、靈的平衡與成長,陪伴與引導讀者/聽眾探索自我、療癒自我,用多一點的溫柔接住自己,並建立自我信任、接納和愛自己的能力,找回內在力量,活出最高版本的自己,創造理想人生!

關於女子健心室

我們提供不分性別的內容,以『身體、心理、靈性』三大主軸的照顧與成長作為主要內容的延伸,我們透過音頻節目、官網文章、IG圖文,希望打造一個以愛為出發點,結合多元角度的資源,一同共好的平台社群,並以課程、療書會、諮詢服務,提供更近一步的療癒支持和成長資源!

更多文章

{text}
`; let group = ""; fetch("https://girlpoweroom.com/wp-json/wp/v2/posts?per_page=3").then(res => res.json()).then(data => { data.forEach(post => { let newTemplate = post_template; fetch(`https://girlpoweroom.com/wp-json/wp/v2/media/${post.featured_media}`).then(res => res.json()).then(data => { newTemplate = newTemplate.replace("{img-src}", data.source_url) newTemplate = newTemplate.replace("{title}", post.title.rendered) newTemplate = newTemplate.replace("{text}", post.excerpt.rendered ) newTemplate = newTemplate.replace("{post-src}", post.guid .rendered ) group += newTemplate document.getElementById("post-group").innerHTML = grou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