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訪談邀請到的是一位來自美國矽谷的life coach 生活教練 Amber!她會和你分享在疫情衝擊之下,要怎麼面對卡關、焦慮的生活,如何運用life coach的一些工具幫助我們自己轉換想法,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和突破點!也會跟你分享『生活教練』這個在台灣還很少見的身份到底是什麼?
Amber的個人介紹

哈嘍,大家好,我是生活教練Amber,人生不卡關Life Unstuck Coaching的創辦人,也是三個小孩的媽媽,目前我們一家五口住在舊金山附近。我最大的興趣是研究各種各種關於心理學和個人成長的知識,練習把這些知識實踐在生活中、或是拿來幫助別人。
生活教練是什麼?
所謂的教練,就是一個從旁協助你成長進步的人,我想這邊聽眾比較熟悉的,就是健身教練的角色。如果說,健身教練就是幫助你在健身方面進步的人,那生活教練就是幫助你在生活中進步的人,不論你有什麼目標,生活教練都可以幫助你去克服阻礙,達成目標。其實Life Coaching 這個概念在歐美已經有好幾10年的歷史了,只是在台灣目前來講是比較新興的產業,英文叫做life coach,那在中文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比方說生活教練、人生教練、人生導師或是心教練等等。生活教練的功能,主要就是幫助客戶去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各方面的問題,例如:人際關係、職涯發展或日常生活的各種煩惱,都是生活教練可以幫助你優化的範圍。
為什麼會想成為生活教練?
當初接觸到life coaching,是因為我在生完第二胎之後,感覺人生真的卡關了,也可能有點產後憂鬱的傾向,就覺得生活沒有方向,沒有動力去做任何事情。事實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照顧兩個小孩還有當家庭主婦,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可是那時就覺得沒有動力前進。後來在臉書上認識了我的life coach,上了一陣子一對一的課程,她幫助我看見,我之所以會卡關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我在腦子裡有很多批判自己的想法,我越覺得自己很失敗,就更沒有動力改變。後來透過教練的引導,我開始轉變心態,重新拿回對情緒和生活的主控權,開始有動力去做出一些改變。
我覺得很神奇的是,其實我一直是一個很喜歡看自我成長書籍的人,也一直在想辦法改變,比如說我讀了很多育兒書,還報名了做家事的課程,但就是一直沒辦法好好實行,或者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直到遇見了我的教練,她幫助我看到,我之所以沒有在做、甚至不想做那些我知道我想做的事,都是因為我的內心有所抗拒,就像是自己跟自己在腦子裡打架,扯自己的後腿,所以當然很難往前進。當她用她的專業工具幫助我釐清問題,引導我去調整心態,我就開始有了動力去做改變,我覺得這個過程真的很奇妙!因為他並沒有試著用什麼心靈雞湯來激勵我,只是很單純的幫助我意識到我的想法,也就是我選擇如何看待事情的方式,是如何對我的生活造成影響,然後再陪著我去找到讓我更有動力的想法來取代舊的、不適用的信念。 接觸coaching一陣子之後,我覺得這個工作太有趣了,也很有意義、可以幫助很多人,所以我開始希望自己也可以成為一位生活教練。本來是打算在小孩再長大一些之後再去做這件事,但是去年美國疫情爆發之後,我看到世界上很多人因為疫情覺得很恐慌、焦慮、痛苦,如果我現在就可以成為一個life coach,一定會有很多人可以用到我的幫助,所以才決定在去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開始斜槓創業,成為一位生活教練。雖然許多工作都是等到孩子睡了之後才有時間完成,但我很感謝有這份工作,讓我在疫情隔離中,感受到更多人與人的連結帶來的溫暖,體會到學習新技能的挑戰與快樂,還有助人的喜悅與成就感。我非常享受跟學員上課的過程中,看到他們從卡關到破關,從煩惱迷惘,到看見希望的那個轉變,就好像電燈泡亮起來的感覺!
什麼樣的人需要生活教練?會受到哪些實質的幫助?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一定都有想要改進、變得更好的地方,因為人類天生就會對現況有所不滿、渴望進步;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想要改變,但又覺得嘗試過很多方法,卻一直沒有進展,那就很適合找life coach聊聊!教練可以用客觀的角度,還有專業知識,去幫助你釐清你的問題癥結點,並幫助你訂下你真正想達成的目標,然後擬定策略,去克服中間的阻礙。我自己在接受coaching的過程中,覺得最實質的幫助是,我每一週都會很安心地知道,跟教練上課的時候,可以全然地將生活當中的煩惱困難卸下來放在桌上,然後他會幫助我整理、看到問題出自於哪裡,並帶著我一起去找到解決辦法。教練從第三者的角度,和專業工具帶著你進行理性思考的時候,你可以看到自己看不見的盲點,這是你平常找親朋好友聊天很難做到的,因為他們通常會站在你這一邊,或者是用他們自己的主觀立場來給你評論和意見。

在台灣目前疫情升溫的狀態下,許多人的工作、生活都受到很多的衝擊,很容易陷入焦慮和對於未知的恐懼,有什麼樣的想法跟行動可以幫助我們緩解焦慮,專心做事,好好過生活?
其實我們在美國從去年3月開始,就一直叫大家要居家隔離盡量不要出門,到最近幾個月才開始解禁。最近台灣疫情升溫,大家開始要面對的就是我們之前經歷過的:居家辦公、小孩停課、一家人都同時在家裡,各自完成工作和學業⋯⋯
我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注意你大腦攝取的資訊,也就是:你餵你的大腦吃什麼?比方說,新聞或社群媒體上的資訊,你可以注意一下,當你在接觸到這些資訊的時候,你的心理有什麼感覺?因為我們之所以會有焦慮、恐懼的情緒,是因為我們對於周遭的事物有了某種「想法」,才會有這些情緒產生。如果你靜下來聽聽看你頭腦裡面在說什麼,那就是你的想法。當我們一直大量攝取這些媒體或網站上的資訊,頭腦就很容易會不勝負荷,覺得心很累,因為你一直在聽很多吵雜的聲音,尤其是負面的聲音,當然就會覺得很疲憊、很焦慮,即使只是用讀的也一樣。
我記得去年剛剛疫情爆發的時候,自己也是很焦慮,經常會想去更新手機上新聞的最新發展。可是我發現,好像我得到越多資訊,卻沒有解決焦慮,反而是更恐慌、會更想要知道更多,像是一個無底洞一樣。其實,我們在焦慮的時候,會一直想尋找這些壞消息,是因為人類大腦原始的設計,就是要讓我們特別注意威脅和危險,才能夠保護自己。想像你在一個原始的森林部落裡,如果你不知道威脅和危險在哪裡,就會降低警戒心,可能就會受到傷害。但如果你仔細冷靜下來想一想,看不看新聞,其實並不會對你的健康造成直接的影響,我們需要知道的,只有怎樣可以保護自己跟家人,例如基本的戴口罩、常洗手、不要出門,當有一些重大消息和資訊出現的時候,身邊的人一定會互相提醒,所以你真的也不需要一直主動去更新這些消息。
要提醒自己,當很多人在焦慮的時候,並不代表你就必須要跟別人一樣。你可以選擇你想要的想法,來決定你的生活是什麼樣的面貌。當我們當中有越來越多人選擇穩下心情的時候,這就會變成社會上一股安定的力量。
居家工作如何保持自律的生活,好好照顧自己?例如均衡飲食、居家健身運動、充足睡眠⋯⋯
當我們談到「自律」的時候,經常會有一種想像是,時間到了,要做什麼事,我們就會去做,好像一個機器人一樣,完全不會受到任何情緒的影響。所以當你有一整天的狀態都不太好的話,你就會覺得自己不是一個自律的人,而這樣的自我批判,很容易會讓人陷入一種「All or nothing」非黑即白的心態:我今天狀態不好,那我就不是個自律的人。當我們這樣去看待自己,給自己貼標籤的時候,只會讓我們更有挫敗感,就更不會有動力去採取行動,更難專心,想要逃避該做的事。所以我們首先先要做的,就是停止批判自己到底是不是個「自律的人」,然後練習客觀地去看待每一天,你可以告訴自己:
今天我想要做什麼,就把這一天想做的事情列出來,並且去完成。如果我有一些地方做得不是很完美,那也沒有關係,明天我們再來一次!這不代表我不是一個自律的人,而是因為我們都在學習去適應這個新的生活方式。
至於如何好好照顧自己,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你可以在行事曆上優先排進一個『self-care』自我照顧的行程。這個行程不需要是什麼很遠大、不容易達成的目標,它可以是一個很小很容易的事情,例如泡個熱水澡、睡個午覺、讀一點書、喝杯熱飲料⋯⋯,你可以觀察自己,在做哪些事情的時候,會讓你覺得有充電的感覺?充電之後,就能幫助你在做其他工作的時候,更有能量、更有效率。把這些事情放在優先的順位,就可以確保你的狀態會是比較好的。

居家工作容易分心怎麼辦?例如滑手機滑到停不下來、小孩哭鬧很吵、家中的電視、床和食物充滿了吸引力⋯⋯
感覺到容易分心的時候,你可以找一張空白的紙,把你現在腦中的想法全部寫下來,就好像是倒垃圾一樣,全部倒在紙上,接著你可以去觀察,自己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導致無法專心?比方說:你對你的工作有什麼想法?是覺得很困難嗎?還是很無聊?如果這是你的問題,有沒有方法可以去解決它?這樣的動作,可以幫助你紓解一些煩躁的情緒,也會幫助你釐清,現在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另外,當我們分心的時候,常會跑去做其他的事情,像是滑手機、看電視、吃東西⋯⋯,其實都只是一個緩解負面情緒的方法。因為大腦的本能就是會想要去找輕鬆、簡單、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做,所以不需要過度責備自己,甚至可以刻意安排特定的時間,定時定量地做這些事,例如:我的點心時間是在下午2點;或是晚上8點~9點,就讓自己看電視、滑手機。如果你預先給自己這樣一個quota,就比較不會一直想著那件事,但當你一直禁止自己的時候,你反而會更想去做,也會帶來更多不必要的罪惡感。
當我們覺得自己被現在的生活困住了,想要突破限制,做一些改變,找到對生活的熱情,你會給這樣的人什麼樣的建議?
如果你覺得自己被困住了,可以先寫出你對現況的想法,然後試著分辨什麼是「事實」,什麼是「想法」。
- 事實:客觀不容爭辯,全人類都會同意。ex.我是一個上班族
- 想法:主觀帶有批判性,見仁見智,常會引發情緒。ex. 我被生活困住了
觀察這個想法為你帶來什麼情緒,讓你採取什麼行動,例如:我被生活困住了(想法)-->無力感(情緒)-->工作不專心,沒動力,自怨自艾(結果)。 當你有比較消極、負面的想法的時候,就會產生負面的情緒,最後導致負面的結果;反之當你有比較積極、正向的想法時,也會產生正向的情緒和結果。 改變想法的方式,可以先思考,你想要有什麼樣的情緒、行為?再去尋找那些想法可以引發這樣的情緒,要注意的是,這個想法也要是你自己認同跟相信的,否則就會是無效的想法。(延伸閱讀:如何成為理想的自己?如何去定義、尋找,並在過程中保持持續前進的積極心態?)
送給大家的一句話/一段話
不管你現在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如果你覺得遇到卡關,那就是一個訊號,在告訴你:「這是一個成長的機會」。
你一定有辦法可以跨過去,只要你願意看見你所能做的,而且願意接受這個挑戰。任何的困難都是可以被解決的,而你也會從中得到成長。
Amber目前提供的生活教練諮詢課程或是服務
我目前有提供,一對一生活教練教練課程,第一次諮詢都是免費,你可以看看這適不適合你。 ???? 人生不卡關 IG ???? 人生不卡關 podcast節目
⭐️【結語】
1.疫情之下,想要緩解焦慮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有意識地選擇要餵養給大腦什麼樣的資訊。
你可以注意一下當你在接觸到這些資訊的時候,你的心理有什麼感覺?思考一下是否有必要一直不斷追上最新的資訊?你會發現其實我們只要知道基本需要做的事情,而重大的資訊大家都會分享,所以你也很容易就會知道。我們要提醒自己,很多人在焦慮,並不代表我們也要跟大家一樣焦慮,你可以選擇你想要的想法,來決定你的生活樣貌。當我們有越來越多人選擇穩下我們的心情的時候,也會變成社會上一股安定的力量。
2.居家防疫生活中,保持自律行動的小技巧
首先我們不要讓『自律』成為一種自我批判的框架,當你認為自己沒有做到某些事就不是一個自律的人,就會經常陷入一種非黑即白的心態,當我們對自己有很深的挫敗感的時候,你自然就不會有動力要去行動,所以要先拋棄完美主義的想法。如果你希望能夠好好照顧自己,那你可以在你的行事曆上,預先規劃好一個self-care自我照顧的時間,可以是一些很簡單的小儀式,例如沖個澡、睡午覺、看書、泡茶、和朋友聊天等等的,讓自己每天都能夠保留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好好的充電,如果能夠放在一天中的最優先的順位是最好的。
3.在家工作、學習,容易分心的解決辦法
Amber提供了兩個建議。第一個是把你腦中所有的想法倒出來,寫在一張白紙上,梳理你的想法和情緒,也幫助你自己釐清真正想做的事情。第二點是,理解大腦就是會想要選擇輕鬆的事情做,所以不要去批判責備自己,並且刻意去安排某些特定的時間,例如下午2點是我的點心時間,我就是會去吃點心,或是晚上八點到九點我就是會看電視滑手機,你就不會一直想著要做這些事,因為當你一直不讓自己做,你就會更想去做,也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罪惡感。
4.簡單的自我覺察小工具
如果你現在有一些煩惱,例如感覺自己被生活困住了,那麼你可以先把自己的問題全部寫下來,並且去歸納出哪些是『事實』、哪些是『想法』,並且針對那個想法,去推測這樣的想法會帶來什麼樣的情緒,最後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你會發現,負面的想法會導致負面的情緒,最後造成負面的結果。如果你想要改變的話,可以試著去思考,自己想要有什麼樣的情緒或是結果,再往回去回推自己的想法,去練習轉念,也許你對同一件事就會有不一樣的角度跟詮釋了。
希望今天的訪談,能夠提供現在正在居家防疫,面對生活的一些混亂、焦慮和煩惱的你,有一些實質的心態和工具可以幫助自己! 女子健心室,我們下次再健囉!
點擊下方收聽完整音頻,聽更多詳細的訪談內容!
Post Views: 292